在地下近30米深处鏖战27小时,海门北站核心区首块底板浇筑完成——“豆腐块”里“浇”了1000立方米混凝土
13日深夜11时,海门地下29.4米深处,灯火如昼,机械轰鸣。经过27个小时的连续施工,沪渝蓉高铁沪宁段重点控制性工程——海门北站预留核心区首块底板顺利完成浇筑。这标志着我国目前最长的超深、超大基坑地下高铁站建设取得阶段性突破,全面转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海门北站及两侧明挖隧道连续开挖长度达5.5公里,最大开挖深度29.4米,相当于向下掘进十层高楼。车站采用“两台六线”站场布局,地下一层为换乘通道,地下二层为高铁站台层,地下三层则为预留地方城际轨道层。未来,这座车站将成为集高铁、航空、城际、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13日清晨,记者沿着施工通道来到核心区施工现场,只见巨型基坑纵向延伸,一眼望不到尽头。地面上,一辆辆混凝土搅拌车往来穿梭,源源不断地将混凝土输送至浇筑点;大型泵车伸出长臂,将混凝土精准注入基坑底层。基坑底部,首块底板浇筑正在进行,这里位于地下三层,是未来城际铁路换乘区域所在。工人们手持振动棒,在钢筋密林中细致作业,确保浇筑均匀密实……中铁一局沪渝蓉高铁项目部海门北站技术主管曹艺锋告诉记者,本次浇筑混凝土总量约1000立方米,前后共计约100车次。
施工最难的不是劳累,而是地质条件带来的挑战。海门北站所处地层以富水粉土、粉砂和淤泥质粉质黏土为主,属于典型的“上松下软”不良地质,被工程师们称为“在豆腐块里修高铁”。曹艺锋指着脚下告诉记者,在这类复杂地层中建造地下车站并通行时速350公里的跨站列车,属国际首例。车站总开挖土方量约148万立方米,核心区开挖深度近30米,地层条件极为复杂,施工难度大。随着基坑不断加深,突泥涌水和围护结构失稳风险急剧上升。面对挑战,项目建设管理单位沪杭客专公司与中铁一局项目部技术团队依托数字化智能管控手段,实施智慧降水、开挖与支护实时监测以及动态施工联防等措施,有效抑制围护结构变形,确保了工程安全与质量可控。
基坑之下,看不见的钢筋铁骨正悄然生长。目前,海门北站总体工程进度已超70%,正全面推进底板浇筑施工。据班组长龚金华介绍,全部底板预计于10月底完成浇筑,主体结构计划于2026年3月完成。 记者 彭军君
精彩推荐
徐惠民同志任中共南通市委书记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
“世界第一井” 水上大挪移 这是长江航运史上最大规 ...
我国首次从韩国进口罐箱LNG
中国第一所新型戏剧学校伶工学社昨迎建社百年纪念
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在通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