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身处逆境却依然心怀暖阳,从未放弃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来帮一帮这些困难准大学生吧
秋季学期的脚步悄然临近,在莘莘学子满心欢喜筹备入学之际,“关爱一线牵”栏目组在通州区红十字会的助力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那些身处逆境却依然心怀暖阳、积极向上的困难准大学生群体。他们就像在风雨中顽强绽放的花朵,虽历经生活的磨难,却从未放弃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
收入微薄,爱撑起艰难小家
在海门区滨江街道,记者走进了困难准大学生玲玲的家。那是一座简单装修的朴素农村平房,斑驳的墙面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炎炎夏日里,只有一台老旧的电风扇在“吱呀吱呀”地转动,仿佛在无力地抗争着酷热。
玲玲身处单亲家庭,一直跟随母亲生活。玲玲就读的高中隶属于通州区,高二开学时,为了给玲玲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母亲从老家来到通州区,租下了一个小区的车库作为陪读的住所。“妈妈勤劳能干,在一家服装店做销售工作,早出晚归,每个月连轴转,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玲玲说,每月妈妈辛苦挣来的两三千块钱要艰难地撑起整个家的开销。
玲玲家中还有年迈的外公、外婆。“外公已经78岁了,本可以安享晚年,却还是趁着务农的空闲间隙,不顾家里人反对外出打零工。”玲玲懂事地说,“外公总说自己闲不住,但我知道他就是想趁着身子骨还硬朗,力所能及地减轻家庭的负担。”
尽管生活拮据,但在这个普通的家庭里却充满着温暖。高考前的那段日子,每晚母亲都会精心准备好简单却温馨的饭菜,静静等待玲玲放学归来。在老家的外公、外婆则会通过电话关切地询问玲玲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这些平凡而又珍贵的时刻,成为玲玲求学生涯中最坚实的依靠,给予她前行的力量。
支出沉重,一家人负重前行
在玲玲家的每月支出中,一张张医药费单据就像沉重的巨石,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外婆身体一直不好,冠心病发作时,胸闷、心慌的症状总是让她备受折磨。”可看着那高昂的医药费,玲玲外婆常常因为心疼钱而不愿意服药,这让玲玲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2023年,患有多项基础病的外婆又感染了肺炎,引发体内囊肿迅速扩大,不得不进行开刀手术。面对上万元的手术和检查费用,外婆一度想放弃治疗。在家里人好说歹说下,固执的外婆才同意住院十天。”玲玲说话间红了眼眶,“外婆不识字,有些检查费用家人能瞒就瞒着她。现在外婆每个月的医药费要一千多元,对于平常人家来说或许不算多,但在我们家却是家庭收入的近三分之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生活的重重压力让这个家庭举步维艰。这两天,玲玲母亲从通州区回到老家,四处奔波重新物色工作,只为能更好地照顾玲玲外婆。而玲玲也懂事地承担起家务,希望能为母亲分担些许负担。
学费难筹,盼爱心点亮前路
这个收入微薄的家庭如同风雨中飘摇的小船,在生活的波涛里艰难前行,但玲玲心中那团对未来的憧憬之火却从未熄灭。
高考出分后,玲玲报考了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的金融学专业。9月7日,玲玲即将带着录取通知书迈入大学的校门。“报考学校、专业时,一方面我想的是离家近点,这样可以减轻妈妈照顾外婆的负担;另一方面,我也希望通过学习金融知识,能早日反哺家庭。”玲玲坚定地说。
然而,即将迎接大学新生活的玲玲却面临学杂费难题。“学费一年1.8万元,开学还要交住宿费、课本费、军训费。”在海门区教育局协调下,玲玲虽已申请到一年2万元的助学贷款,但每月的生活费缺口仍待解决。
“我们家现在不缺什么物资,最需要的就是助学金。”玲玲真诚地说,如果有好心人愿意伸出援手资助,自己一定会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将感激之情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我会积极参加勤工俭学,努力减轻家庭的负担。等到毕业后,我将以实际行动回馈好心人的期望,传递这份爱心。”(文中人物为化名)
本报记者陆薇
精彩推荐
徐惠民同志任中共南通市委书记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
“世界第一井” 水上大挪移 这是长江航运史上最大规 ...
我国首次从韩国进口罐箱LNG
中国第一所新型戏剧学校伶工学社昨迎建社百年纪念
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在通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