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网新闻中心

1—7月,苏锡通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跨江融合蓄势跃升 向新而行强势增长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智能装备、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更是以29.9%和24.5%的增速全速奔跑……1—7月,苏锡通园区以一份扎实亮眼的答卷,展现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这一切,源于园区紧紧锚定“跨江融合发展当先锋、全省合作园区争第一”的战略目标,在长三角一体化大潮中精准卡位、主动破局,走出一条“向新而行、提质跃升”的清晰路径。

产业协同

跨江深融合叩开发展新大门

八月盛夏,建设正酣。在苏锡通园区,由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诺利凯塑业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的高端塑料薄膜项目正式开工——跨江融合的产业实践,在这里再落关键一子。

“全面投产后,这里将实现年产3万吨高端车用铝塑复合薄膜和2万吨食品医药内包装薄膜,预计年销售额突破6亿元。”诺利凯总经理吴建国介绍。作为缓冲包装膜领域的“小巨人”,诺利凯的产品覆盖PE膜、气泡膜等多门类,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汽车等行业,是京东、吉利汽车、得物、唯品会等头部企业的长期合作伙伴,并远销东南亚与欧美。

从初次接洽到正式签约仅用4个月,诺利凯的快速落户,见证了“苏锡通速度”的高效与诚意。“园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日趋完善的产业配套,是我们选择这里的关键。”吴建国说。

作为“中新奥三国合作、苏锡通三地共建”的跨江融合示范区,园区始终发挥“双桥头堡”的互联与制度创新优势,积极融入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不断强化与上海、苏南的产业耦合。今年上半年,园区新招引项目40个,总投资额近100亿元,近九成来自上海、苏南。自然之家、宇润、诺利凯等一批高质量跨江项目密集签约,思格新能源、汉可泛半导体、圣吉川自动化等项目加速推进,一条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产业链正逐步成形。

通过“基地+拓展区”“总部+协同中心”“飞地孵化”等多元创新机制,园区有力推动产业“有效嵌入、错位发展”,实现资源优化与协同效应最大化。目前,智能装备、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已吸引多个百亿级项目落地,产值年均增速超25%,产业集聚度突破70%,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智能升级

数字化转型塑造竞争新优势

走进捷捷微电子的无尘车间,现代工业的精密与高效令人震撼。经过严格的“风淋”除尘,身着全套防护服的技术人员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专注操作,多台光刻机与清洗设备持续低鸣,监控屏幕上参数跃动、实时刷新——这是智能制造在苏锡通园区的生动演绎。

作为高端功率半导体8英寸晶圆设计、制造与销售的领军企业,捷捷微电子落户5年来已累计投资近50亿元。2024年,公司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年产能超100万片,产品成功打入比亚迪、宁德时代、华为等顶尖企业供应链,迅速崛起为国内车规级功率芯片的出货领跑者。企业聚焦汽车电子、电源管理等高端市场,实现了从技术追赶到进口替代的重大跨越。 

支撑这一跃升的是园区聚焦科技创新、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系统布局。园区持续完善“上海苏南研发、园区转化,上海苏南创新、园区孵化”的发展格局,推动创新资源精准落地,支持集成电路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突破先进封装测试等关键工艺,以硬科技筑牢产业竞争力。

“目前,来自上海、苏南在园区设厂的企业,大多仍将研发中心留在沪苏;同时,本土企业如神马电力、捷捷半导体等也积极‘跨江’赴沪苏布局研发。”苏锡通园区经发局局长刘晓介绍,“我们鼓励支持这类‘双向奔赴’,推动技术成果返输园区形成产业化,实现真正的跨江协同。”

园区还创新构建“企业管家”制度和“1+3+N”重点企业服务网格,组织专业团队上门定制“智改数转”方案;“一站式审批”大幅压缩项目落地周期;与中国(南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合作,为企业创新保驾护航。

在一揽子政策与服务的赋能下,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已逐步形成从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专用设备材料的完整生态链。今年上半年,园区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21.6%,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升至24.5%,智能升级正持续为“跨江融合”注入强劲动能。

布局未来

新质生产力蓄能发展新赛道

27日,思格新能源南通智慧工厂在园区完成主体结构封顶,一座占地115亩的智慧光储充系统量产基地已拔地而起——这一新能源重大项目,将于年内局部验收,明年初正式投产。

“全面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逆变器及储能PACK设备超30万台。”项目制造中心总经理程国波透露。思格新能源不仅是光储赛道中备受瞩目的独角兽企业,更凭借全球首创“五合一”光储充一体机与模块化工商业储能系统,站上行业创新之巅。南通基地将聚焦光伏逆变器、储能PACK等核心产品制造,在智能制造、柔性生产与数字化管理等领域全面对标国际一流水平。

以前瞻视野布局未来,园区正重点发力第三代半导体、深远海装备、新型储能等战略新赛道,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截至目前,园区已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46家,去年该类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3%。

一批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重大项目正加速汇聚:电缆高分子材料项目即将突破海底超高压电缆材料技术壁垒;高精密光学膜涂布机项目全力冲刺全国行业龙头;安踏生物基膜项目致力于研发新一代防水透湿功能性产品……覆盖新能源、新材料等多领域的项目,正在园区形成“落地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发展格局。

眼下,园区正紧扣“南通创智天地”发展机遇,突出“核心驱动、两轴联动”空间策略,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通过统筹区域创新资源、完善体制机制顶层设计,园区积极探索“管委会+公司”模式在科技人才领域的改革,已组建实体化运作的科技产业公司。同时,建立“政府+市场”双轮共治与“公益+经营”并行的运营机制,在科技招商、企业孵化和平台建设中探索协同创新新路。

“我们将持续健全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深入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提升服务精准性,助力企业稳健发展。”刘晓表示。当前,园区正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系统推动优势产业走向高端、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全面构建跨江融合背景下的智能制造新高地。

本报记者 刘璐 吴霄云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