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网新闻中心

原创芭蕾舞剧《百合花》首演 海安红色记忆重现舞台

本网讯 (通讯员 缪凡 顾一磊 记者 赵勇进)7月18日,原创芭蕾舞剧《百合花》在上海大剧院迎来首演。演出开头的旁白字幕两次提及“海安”和“苏中七战七捷”,剧中很多元素体现海安地域文化、红色基因。

芭蕾舞剧《百合花》取材于著名作家茹志鹃创作的同名短篇小说,由她的女儿、著名作家王安忆改编,南通市委宣传部、海安市委宣传部参与创投,故事发生地就在海安。

小说《百合花》里所写的战斗,是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之一,时间地点都真实。茹志鹃生前曾回忆,总攻海安战斗的时间,正是1946年的八月中秋。那时候,她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里做战勤工作。她到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去借被子。那场景就是她小说中描写的情景,入夜以后,月亮越升越高,也越来越亮,战斗打响了。

从海安生长的“百合花”深植本土基因。剧中场景多次融入海安地域特色。为凸显“纺织之乡”的底蕴,舞剧巧妙植入纺织场景,新媳妇家中的纺车成为重要道具,舞美设计将传统扎染工艺与芭蕾美学深度融合……这些细节让熟悉海安风土人情的观众倍感亲切。

芭蕾舞剧《百合花》创作组曾多次赴海安采风,从当地百姓的讲述中,不断汲取创作灵感。首演中,海安群众“支援前线”的史实融入剧情——母亲连夜为战士送布鞋的桥段,便源自海安民间“一针一线寄深情”的真实记载,这让红色记忆有了具体的落脚点。

作曲家采用老式织布机的“咔嗒”声作为节拍,与交响乐融合,旋律交织,观众仿佛“听见”千丝万缕中凝结的军民鱼水情。

2023年,王安忆曾随创作组赴海安采风。“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里,还陈列着我母亲的照片和小说《百合花》的连环画。”当时,王安忆对采访她的记者说,海安这座城市除了给予她创作灵感,还带给她满满的感动。 

芭蕾舞剧《百合花》是母女两代作家的笔墨“对话”,也是一场跨越近70年的艺术交流,红色基因在足尖舞蹈的演绎下绵延生辉。“那床印着百合花纹的被子从亮堂的农家被带到灰暗的战场,一明一暗间,把‘军民鱼水情’说得比台词还清楚。”演出结束后,王安忆说,首演,期盼许久,特别激动。

剧中“借被子”的诙谐段落与“战场诀别”的悲情场景形成强烈反差,让现场气氛几度起伏。“前一秒还在为通信员的羞涩会心一笑,后一秒就被战火里的悲壮戳中泪点。”观众宋先生说。观众严笑然则被舞蹈语言打动:“平时看芭蕾总觉得距离很远,但今天看了特别震撼,足尖跳跃带着一股劲儿,让人揪心。”

首演座无虚席,观众的情绪始终与舞台上的足尖跳跃同频共振。当最后一幕“百合花”意象在舞台中央绽放时,台下掌声如潮,不少观众红了眼眶。

原创芭蕾舞剧《百合花》将于10月11日至12日在海安大剧院上演,王安忆获悉后欣喜地说:“真没想到,母亲的作品会以这样的方式重返那片红色土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