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网新闻中心

支云锐评 | 地铁闹剧吓人,“消失的安保”更骇人

两名男子在石家庄地铁内的拙劣表演,再次敲响安全警钟。

6月28日14时40分许,26岁的男子史某和18岁的赵某,为博取网络流量,在石家庄地铁1号线列车车厢内身着病号服和绿巨人连体衣互相拍摄,各种离奇搞怪,引发乘客恐慌躲避,扰乱公共交通工具的秩序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事发后,公安机关依法对史某、赵某予以行政处罚。

目击者拍摄的视频画面表明,该奇葩事件持续一个多小时。荒诞不经的闹剧中,车厢内非洲乘客看得目瞪口呆,小男孩吓得身体僵住,一位母亲怀中幼童也在瑟瑟发抖……

没有最荒唐,只有更荒唐。

两个为迅速“蹿红”不择手段、为流量撕碎底线的“演员”,其“行为艺术”已非一场简单的博人眼球的“花式表演”,更不仅仅是制造轰动效应的一出“癫狂大戏”;而是把地铁车厢当成了他们的“私人秀场”,把公共空间的尊严践踏得一片狼藉,更把社会准则的文明底线和红线一把扯下。

网友们怒了:“严惩不贷!公共场合不是撒野的地方”“你俩成功地把行为艺术的大门关上了”“行为艺术也要有底线,地铁不是马戏团!”……

群情激愤的波波谴责和“讨伐”声浪,包括警方对两名违法者决不姑息的行政处罚,彰显出社会公众和执法部门对这起治安案件的高度关注。

笔者注意到,猝然发生的这场闹剧固然吓人,“消失的安保”却更加骇人。

君不见,一个多小时的闹剧发展过程中,负责维持秩序的地铁安保力量,竟无一人赶至事发现场处置!地铁车厢内设置的不同角度的监控设备,居然也沦为“聋子的耳朵——摆设”!

这直接导致了不少乘客被恐惧打倒,如惊弓之鸟般仓皇逃离;为防不测只得提前下车重新选择线路,宁可逃跑也不敢拿身家性命去赌后续不测。

恐惧的背后,是乘客对公共安全信任感的丧失。

更让乘客不满的是,直至事发次日,地铁运营方才回应社会公众一句无关痛痒的话:“已知晓,在调查,无受伤报告”。

面对如此敷衍,甚至不屑一顾的态度,这就难怪事后有乘客发出诘问:乘客受到惊吓连句道歉的话都没有,合法乘车权益受到不法伤害难道是自找的,活该?地铁运营方对维护车厢正常秩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难道这场“车厢惊魂”因“无人受伤”就可以“一笔带过”?复盘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这起触犯法律边界的妨碍公共安全事件,安保人员究竟为何“缺席”?为应对突发事件设立的巡逻防范、应急处置预案落实等机制,是否存在漏洞?

这些问号,值得地铁运营方认真面对并真诚回应。事实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这一个多小时安保力量的异常“失控”,反映出的是公共安全监管措施“失灵”。当不可预测、有可能失控的突发事件发生,面对由此可能造成的威胁,乘客本不该在无助、无望、无奈中惊恐逃离。

公共交通工具的核心价值,在于无可替代的安全感。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需要的是一个最起码的安全无忧;对这一最低限度“容忍底线”的坚守和保障,并不过分。

这起荒诞事件的发生,不但提醒地铁运营方必须在第一时间动用安保力量、在第一现场劝阻和制止不法行为,同时,也提醒运营方要严格落实安检管控,在安检关对可疑装扮者就要重点关注,提升安检员预防不文明行为的识别能力。在增加车站和车厢巡查频次、利用智能设备监测车厢拥挤度和异常行为的同时,极有必要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处置能力。

更需公众警惕的是,此类事件绝非孤例。

5月8日14时许,违法行为人、26岁的男子李某为博取网络流量,在成都地铁2号线列车车厢内拍摄视频时,故意实施叫喊发出怪声、肢体扭曲等怪异夸张动作的行为,引发乘客恐慌躲避,致3名乘客受伤(均无生命危险),列车运行一度延误。李某因扰乱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已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

“我们应当勇敢地保护生命,直到最后一分钟‌。”狄更斯强调生命的不可逆,警示世人守护公众安全需要持续的责任感和勇气。‌‌

当一众“网红”在“流量饥渴症”驱使下,为追求网络流量和关注度,将地铁、医院甚至灾难现场当作“秀场”,扰乱社会秩序、牺牲公共安全制造噱头时,公众不应该承担的是身处“孤悬一线”的惊吓逃避,应该得到的是安保力量“安全港湾”的贴心守护。

从这个角度来说,公众需要的是倒查和追责,而不是敷衍和搪塞。只有在举一反三中“亡羊补牢”,才能既增加公众安全感,又让安保力量王者归来成为名副其实“守护神”。

文/江东客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