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网新闻中心

支云锐评 | 救救孩子!岂能放任良知被“蛀食”

“你的孩子正在吃蛆!”发生在浙江余姚实验学校的“食堂绞肉机现活蛆”事件引爆全网。

当地教育局、市场监管局迅速介入,对食堂全面消杀;追责启动,该市教育局分管副局长、市场监管所所长、学校校长和分管副校长等,该撤的撤、该免的免。

“一撤了之”,并未让家长喜提“定心丸”。因为此事如同一颗威力巨大的“重磅炸弹”,无情炸碎家长们对学校食堂积累的信任。当孩子午餐沦为“虫宴”,“蛆虫蠕动”视觉暴击引发对“监管失灵”的公愤,还有事关信任与责任的全民拷问:“最后一道防线”究竟在哪?说好的“底线”“红线”和“高压线”呢?

公众对校园食品安全积怨久矣!前有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路人皆知的经典“鼠头鸭脖”,当地随后又曝出某中学食堂工作人员用脚洗菜;云南昆明一中学食堂提供变质臭肉做晚餐,导致学生多次腹泻;兰州科技职业学校食堂用预制菜倒入餐具给学生食用,前不久上海奉贤区某中学食堂学生吃饭后出现集体呕吐疑似中毒……触目惊心的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叠加监管漏洞与历史腐败阴影,公众不得不诘问:孩子校园餐饮到底由谁守护?

“余姚蛆虫”事件中家长陪餐制度成为曝光关键,折射家校协同监督必要性。然而,仅依赖家长“意外发现”而非常态化透明监管,食品安全保障依然形同虚设,更何况涉事学校食堂日常清洁流程、食材溯源机制、第三方抽检频率等,均非阳光操作。即便曝光后“一撸到底”,但“运动式执法”一过,长效预防和监管机制又在哪里?

系列校园食品安全风波的频频发生,折射诸多痛点:从“鼠头鸭脖”“臭肉”“预制菜”进校园到“蛆虫绞肉机”,制度沦为“纸上谈兵”的监管空转。学校管理遭遇家长质疑,深陷信任危机。蛆虫,撕开的不仅是校园食品安全的一块“遮羞布”,还有公众对孩子餐饮成为“赌命游戏”的极度担忧,百姓需要的不是未见真章的“一纸道歉”,而是“刀刃向内”的痛加改变。一位网友直言:“今天不为余姚发声,明天蛆虫就可能爬进每个孩子的饭碗。”

更令人愤怒的是,某乡镇初中因“小官巨贪”校长的贪腐,导致学生吃不饱经常在夜里被饿醒。可怜学子被迫发出求助信,落款是令人悲哀的八个字:一群没吃饱的学生。为什么吃不饱?因为校长、副校长及食堂承包商中饱私囊吃得“满嘴流油”,报道透露分赃比例“8.5:0.75:0.75”,校长掌握绝对主导权,拿着另外两人11倍的分成!

当腐败之网勾结成形,良知早已被蛀食一空的腐败者,满脑子想的只是如何更快更多地去“捞油水”,哪还顾及学生是否吃饱?是否吃好?是否吃出了蛆虫?这些问题,都是这条“强制垄断”链条上可以被牺牲的部分,不可动摇的则是“坐地分赃”的、高得惊人的肮脏利益。

明代《官箴》有云:“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一旦权力沾上“油水”,学生碗里就注定不会干净,甚至可能生出更多蛆虫来。

一百多年前,鲁迅先生在小说《狂人日记》结尾处,发出了沉痛呐喊:“救救孩子!”彼时,先生要拯救的是被封建礼教逼疯了的孩子。

今日,当蛆虫蠕动于学校食堂绞肉机的画面挑战着社会公众感官底线时,也拷问着教育系统的良知与担当。

公众亟盼强有力的监管能真正立威于世,从“事后灭火”转向“事前防控”,以铁的举措来拯救被本不该有的食品安全阴影笼罩的孩子们,让他们都能在校园里享受到安全、美味的餐食。

文/江东客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