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网新闻中心

海门奏响跨江融合“三部曲”,重大项目八成来自长江对岸——全力打造对接沪苏桥头堡

4月28日,2025苏商·书记面对面暨海门跨江融合产业对接恳谈会举行。东南电梯、绿奥环保、民生重工、金韦尔智能装备、新大中薄板、苏州银行等30多位来自苏南及部分本土知名企业负责人参加活动,共话产业合作新机遇,推动跨江融合、产业协同。4月19日,第四届南通江海英才创新创业大赛海门区“海智杯”城市赛暨“东洲智行”高层次人才洽谈会(上海专场)举办。4月9日,海门区与上海市虹口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合作典范……今年以来,海门跨江融合发展硕果频传。

江海潮涌处,融合正当时。近年来,海门承接的重大项目中,八成来自上海和苏南地区,正成为沪苏企业战略布局和产业升级的首选地。依托区位优势与主动作为,海门已崛起为跨江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持续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交通先行,打通跨江融合“大动脉”

跨江融合、交通先行。海门深谙此道,近年来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系列重大交通项目如火如荼地展开,一幅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的美好蓝图正徐徐展开。

4月26日晚,海太长江隧道项目左线盾构机“沧渊号”主驱动在海门中远重工码头顺利上岸,随后通过水陆联运的方式进入施工现场。这一关键部件的进场,标志着海太长江隧道左线盾构机组装进入新阶段。

海太长江隧道北起海门区,南至苏州太仓市。预计2028年建成通车后,从海门出发,10分钟即可跨过长江,半小时抵达上海市中心,40分钟直达苏南主要城市,海门与上海、苏南将正式迈入“同城时代”。

同步推进中的还有北沿江高铁海门段。近日,记者在中铁一局北沿江高铁海门北站项目机场隧道进口四仓施工现场看到,整段隧道的主体结构浇筑完成,已进入内部铺轨阶段。北沿江高铁进口隧道施工现场技术主管王光超介绍,预计年内,海门北站两侧进出口的隧道主体结构将全部完成。

长江天堑曾是制约海门发展的天然屏障。如今,随着“八龙过江”格局加速成型,海门迎来历史性机遇。而海门儿女的“好通梦”远不止于此。今年初,海门至上海双向低空载客常态化航线在海门开发区开通,将原本海门到上海浦东约2个小时的地面车程缩短到40分钟。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景裕辉坦言:“以后海门到上海浦东的时间将大幅缩短,让海门从‘上海北’真正变成‘北上海’,更好地融入上海大都市圈。”

江潮奔涌处,海门正以交通之笔绘就跨江融合新图景。当“上海半小时圈”触手可及,“40分钟直达苏南主要城市”近在咫尺,这座江海门户城市,正以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编织长三角的协同梦想。

产业联动,奏响跨江融合“交响曲”

大交通建设畅通的不仅是道路,更打通了区域经济交融的动脉。近年来,海门充分发挥“好通”的磁场效应,深层次对接上海、宽领域融入苏南,加快构筑“共同生长”的发展格局、“一体两地”的协作平台、“同质同效”的政策环境,全力打造对接沪苏桥头堡。 

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核心,海门区将产业联动作为跨江融合的重中之重,积极承接上海、苏南的产业转移,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近几年,海门开发区招商板块的工作人员察觉到一个新变化,许多客商在与他们洽谈中,问得最多的不再是优惠政策,而是区域规划。如今,交通规划图、地理区位图、产业布局图等成了他们招商引资的必备“法宝”。

上海电气集团将光伏产业投资项目落户海门,就是海门产业联动的一个成功案例。对于为何“落子”海门,上海电气集团负责人表示,海门与上海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发展势头良好、潜力巨大,一直是上海电气集团特别关注的区域。未来多条交通要道通车后,企业到上海的跨江距离可减少四五十公里,物流成本和管理成本也将大大降低。

不仅仅是上海电气,近年来,中天绿色精品钢、艾郎风电、皓晶玻璃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跨江北上;上海浦东软件园(海门)创新基地、上海海洋大学(南通)高等研究院、上海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项目也纷至沓来。这些项目的落地,不仅为海门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更促进了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

学习借鉴上海、苏州在营商环境方面的先进经验,海门深入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聚焦市场主体需求,出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70条”,创新搭建企业家沙龙、问题诉求反馈等交流平台,实施三级干部挂钩服务企业、项目制度,与上海市普陀区、杨浦区、青浦区及无锡市锡山区等地区开展政务服务跨区域合作,持续推进落实20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省内通办”,16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跨区域网上通办率达100%。

创新协同,激发跨江融合“新活力”

产才融合、提升创新能级是海门跨江融合发展的一个重头戏。上海是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的集聚高地。如何依托区位优势吸引优质人才和引进创新科技,海门探索出了一份颇为亮眼的答卷。

正余镇曾是海门的传统工业镇之一。为了突破发展瓶颈,该镇充分依托龙头企业——南通振康焊接机电有限公司在机器人及机器人关键核心部件制造方面的优势,与上海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等展开合作,在正余镇建立机器人产业研究分院,集聚机器人创新要素,形成工业机器人制造的创新集群。目前,已有20个机器人项目落户正余机器人特色小镇,正余镇如今已成为省级机器人特色小镇。

临江新区是海门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十多年来,临江新区充分依托紧靠上海的区位优势,选准生物医药作为改道转型的方向,闯出了“产业+资本+平台”的发展模式,成功实现了从昔日的精细化工园区向生物医药特色园区的转型。如今,临江新区已成为海门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地,200多个创新型企业在这里安家,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上海、苏南等地。

此外,海门区还构建了謇公湖科教城、大生科技园等多个创新平台,吸引上海、苏南的创新项目安营扎寨。同时,加大与上海、苏南等地的高校、院所合作,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点燃企业创新发展引擎。依托创新项目招引创新人才,深入实施“东洲英才”计划,做实“东洲智荟”“核心技术研发人才”“高技能人才”“521青年人才”等引培专项,实现产业链需求与人才供给“同频共振”、产业链发展与人才成长“同向而行”。

在创新协同的推动下,海门区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大吨位挖泥船、极地探险邮轮等一批国之重器成功制造,工业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核电超大口径不锈钢无缝管等一批制造业“卡脖子”技术取得突破,生物技术、原创新药等一批高技术产品顺利问世……从坐拥区位优势到释放发展红利,从承接产业转移到集聚资源要素,从“制造驱动创新”到“创新驱动制造”。

当江风海韵遇见长江经济带,这片热土正书写着南北联动、跨江共赢的崭新篇章。 

本报记者 袁晓婕 黄天玲

本报通讯员 施莉莉 俞苏华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