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网新闻中心

54岁创业,造就国内市场占有率最大空压机配件企业——创新促转型 智造立潮头

4月28日上午8时30分,记者抵达位于通州区刘桥镇的南通市红星空压机配件制造有限公司时,董事长邱克敏已在办公室等候。

邱克敏今年85岁,每天仍和员工一样准时上班。“前几天,市委书记吴新明来我们公司调研,给予我们很大的鼓励。在当前的紧环境下,我们信心不减、创新不懈。”邱克敏说,在螺杆机制造行业里,公司的配件制造处于领先地位,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

回顾邱克敏的创业经历和红星空压机配件制造的发展历程,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创业者敢于挑战困难,勇于创新发展的奋斗故事。

机修钳工申请发明专利

邱克敏学校毕业后,作为插队知青一直在农村。1978年10月,他返城后被分配到南通工具厂,在一车间当机修钳工。

当时,空压机属于新鲜事物,邱克敏对车间里一台250吨压力机,及随机配备的2v0.6活塞空压机很感兴趣。

在平常维修中,邱克敏逐步摸索空压机的结构和原理。时间一长,哪里机械发生故障,他只要到现场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就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后来,有家公司与香港合资后,建有空压机站,就调邱克敏去管理和维修空压机。他说,有了更多的时间接触空压机,发现故障最多的是单向阀,一只10多元的单向阀损坏了,就会烧坏电动机,一台就要损失几百元,而单向阀易损件阀片和弹簧装在储气罐里边,维修调换耗时费力。

善于动脑筋的邱克敏想,对单向阀的结构进行改进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他尝试把单向阀装到储气罐的上面,从单向阀侧面开个螺纹接口,把阀片的弹簧装在阀盖里面,一旦阀片弹簧损坏,把阀盖卸下更换即可。这一革新获得成功,原来两三小时的维修时间,现在三五分钟就搞定。1996年,这项发明成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后来,南通阀门厂买断该专利,并聘请邱克敏做技术指导,明确每销售一只单向阀给他提成2.5元,每年销售不少于5000只。结果,第一年销售了1.5万只。

自主创新迈开创业步伐

从发明创造中,邱克敏尝试到了科技创新的甜头,他也在老式单向阀淘汰过程中,看到了新的单向阀逐渐占领市场的前景。

在南通阀门厂工作期间,邱克敏熟悉了从研发设计、生产至销售的全链条流程。前期的专利转化,也为他积累了第一桶金。

1994年,邱克敏年过半百,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迈开了创业的步伐。他在南通市区钟秀农机厂租下一间厂房,将自己设计的卸荷单向阀、减荷消声器,通过委托加工后,再组装与销售。他的产品因创新度高获得了客户的认可。

1995年9月,邱克敏正式注册成立“南通市红星空压机配件制造厂”;1997年,在港闸区秦灶街道租用4亩地建了1300平方米的厂房和办公室,同时企业改名为“南通市红星空压机配件制造有限公司”。

在邱克敏的主持下,公司生产的活塞空压机单向阀、卸荷单向阀、减荷消声器等产品不断升级,市场份额越来越大。

2000年,国内的一些企业开始引进螺杆空压机技术,也有不少主机厂家开始组装螺杆空压机,由于技术先进,市场需求量很大。邱克敏说:“当年,我将企业技术员送到西安交通大学空压机培训班,专门学了一年螺杆空压机技术,回来后着手对螺杆机最小压力阀和进气阀等产品进行创新性开发,几乎和国内螺杆空压机取得同步发展,市场的份额也越做越大。”

原来的厂房逐渐捉襟见肘,2008年,邱克敏将企业整体搬迁至通州区刘桥镇,征地30亩,建了7560平方米厂房;到2024年的12年间,共征地85亩,又建厂房近10万平方米。邱克敏说,在刘桥17年,缴税2.1亿元。

瞄准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刚到刘桥镇,红星公司只生产螺杆机最小压力阀,如今,公司产品扩展到进气阀、温控阀、组合阀、回油单向阀、断油阀、正比例阀,涵盖螺杆空压机阀类所有种类。国内市场占有率接近80%。公司还向阿特拉斯、英格索兰、寿力等国际知名企业提供产品。

邱克敏说,面对全球工业设备轻量化、节能化的发展趋势,红星公司凭借“技术预判”战略,重构产品矩阵,螺杆机阀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多年来专利技术已累计百项。

当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红星公司在深化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鼓励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开展技术创新,并给予奖励,明确有专利职务发明的,研发人员在公司可共享长达5年的分红。公司还建立了红星技术研究中心作为省级项目,这几年的研发投入每年都超千万元。

在红星公司的一号生产车间,两排32台自动数控机床,只有4名工人在操作。除了研发,先进自动设备的更新也非常必要。“我在其他方面很节约,但是对于先进自动设备投入毫不吝啬。”邱克敏说,未来,企业会继续坚持创新,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邱克敏的创业之路,就是一条奋斗致敬创新,创新成就事业之路。2008年公司销售额不到1000万元,2013年达1亿元,2018年达2亿元,2024年达2.7亿元。

记者 任溢斌 黄艳鸣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