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个坚持”巩固文化主体性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来源于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进行文化创新创造的主动精神。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巩固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的精神伟力。
坚持党的领导,巩固文化主体性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自成立以来,我们党把巩固文化主体性作为自身的重要使命,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在百年奋斗中传承弘扬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文化觉醒、文化自立、文化自主、文化自信的百年历程,使得中华民族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巩固文化主体性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文化主体性和历史使命感,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巩固文化主体性,首要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体现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上,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坚持“两个结合”,创新文化生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两个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党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经由“两个结合”的化学反应形成了新的文化生命体,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标志着党的理论创造性、文化主体性、精神独立性实现了新的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新时代新征程上,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坚守“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根本要求,坚持走自己的路,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就会更加稳固,中华文明就会持续焕发新的荣光。
坚持“开放包容”,彰显文化自信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越是能够积极面对其他文明,并在文明对话中不断地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就越强。在开放包容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就要深入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在出访时做“文化代言人”,一次次在主场外交中展现中华文明博大胸怀,生动诠释“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国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文明交往的壁垒,书写了美美与共、交流互鉴的灿烂篇章。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开放包容,就是要秉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融通中外、贯通古今,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系南通市委党校党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创新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海门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精彩推荐
徐惠民同志任中共南通市委书记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
“世界第一井” 水上大挪移 这是长江航运史上最大规 ...
我国首次从韩国进口罐箱LNG
中国第一所新型戏剧学校伶工学社昨迎建社百年纪念
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在通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