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干实事
2025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基层减负”,这一话题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基层干部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他们的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和国家治理效能。然而,长期以来,基层干部被形式主义、重复考核、文山会海等问题困扰,难以集中精力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强化正向激励,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切实把面向基层的多头重复、指标细碎、方式繁琐的督查检查考核减下来,让广大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到干实事上。”
形式主义是基层负担的一大根源。一些部门和单位为了追求“留痕管理”,要求基层填报大量表格、撰写冗长材料,甚至以“创新”名义搞华而不实的活动。这些工作看似程序严谨,实则消耗了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挤压了服务群众的实际空间。
优化考核机制是基层减负的一个关键。当前,一些地方的考核指标脱离实际,甚至层层加码,导致基层干部不得不“围着考核转”。有的地方将考核项目细化到数百项,要求基层逐条对标,却忽视了政策落实的实际效果。对此,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实际成效而非表面文章,同时推动督查检查考核的整合与简化。这就要求上级部门在制定考核标准时,需更加注重基层的实际情况,避免“一刀切”和“过度量化”。只有让考核回归服务群众的本质,才能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数字技术的应用是基层减负的新思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健全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常态化。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数据资源,可以减少重复填报、多头报送的负担。比如,海门区大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通过搭建区、镇、村三级政务服务审批系统,整合了1325项行政权力事项和282项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了“一件事一网办”。这种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的模式,通过“线上线下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推动治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既减轻了基层负担,又提高了服务群众的效率和质量。
基层减负归根结底是一场治理理念的革新。它要求上级部门从“管理思维”转向“服务思维”,基层干部从“执行者”转型为“问题解决者”。因此,基层减负不能仅靠上级部门的政策调整,还需基层干部自身转变工作思路。在减少形式化任务的同时,基层干部需要更加注重工作的实效性,把精力集中在群众关切的痛点上,要“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主动跳出“被动应付”的惯性思维,以更务实的态度推动工作创新。只有上下联动、多方协同,才能将减负的“政策善意”转化为“治理效能”,让基层干部真正成为连接党和群众的坚实纽带。
2025年全国两会为基层减负注入了新的动力。这不仅是国家对基层干部的关怀,更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步。当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当考核真正聚焦于民生实效,当数字技术成为治理的得力助手,就将展现出一个更加高效、更具活力的基层治理新图景。减负是为了增效,松绑是为了实干,唯有如此,基层干部才能轻装上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书写更多属于“实干者”的精彩篇章。
精彩推荐
徐惠民同志任中共南通市委书记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
“世界第一井” 水上大挪移 这是长江航运史上最大规 ...
我国首次从韩国进口罐箱LNG
中国第一所新型戏剧学校伶工学社昨迎建社百年纪念
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在通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