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两区”交出护佑健康高分答卷
上周,通大附院东院区对外运行顺利度过一百天。自5月30日东院区试运行以来,患者的门诊服务需求量不断增大,特别是7月20日正式启用后的一个月内,门急诊服务患者8万余人次。截至目前,东院区共开放医疗单元22个、床位991张,58个诊疗组、220余位医生在病房工作,单日最高手术138台,床位使用率保持在95%左右,用一流的技术与服务向广大市民交出了一份护佑健康的高分答卷。
双院区各学科协同联动
“随着东院区的启用,通大附院形成了‘一院两区,东西两翼’的发展新阶段。医院着重打造以疾病为中心的特色专科诊疗中心,实现双院区各学科之间有分有合的协同联动,以及临床专科方向‘更细分更综合’的有机统一。”通大附院党委书记施炜介绍,东院区医疗单元布局进一步实体化疾病中心设置,集中优质资源,高质量打造疾病中心 “1+N”模式,建立以疾病为中心的复合式医疗运行模式,以“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建成一个带动一片”为目标,积极推动实体化“神经疾病诊疗中心”“血液移植中心”“乳腺中心”“疼痛治疗中心”“肥胖与代谢性疾病诊疗中心”“糖尿病足专病中心”“肺结节中心”“周围神经与组织工程修复中心”“甲状腺中心”“运动及康复医学中心”等十多个专病诊疗中心。
施炜介绍,以东院区的“神经疾病诊疗中心”为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领衔,集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神经介入、神经康复、神经重症等专科组成5个临床专科,以神经系统疾病为链条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开设355张床位,通过“多学科、团队化、一站式、全流程”的服务,为患者提供全面、便捷、个性化的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服务。
东院区全面升级“智慧医疗”服务
“让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通大附院东院区全面升级“智慧医疗”服务。“最突出的亮点就是‘数字化智慧化手术室’与‘智慧病房’。从病房接手术患者开始,到进入手术室麻醉、手术、苏醒、再回到病房,每个阶段都有精准的节点信息推送。”施炜介绍,患者家属可以打开“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互联网医院”App,实时了解手术状态。此外,智慧手术室融合了现代科技,通过信息系统对每个关键环节都严格把控,确保手术核查的每一步操作准确无误。
走进东院区神经外科病房打造的“智慧病房”,护士站和病房门口设有互联互通的触屏式智能看板,病床旁建有智能交互系统。“智慧病房”可帮助医护人员实现床旁阅片、病历查询等功能;患者可享受智慧输液、健康宣教、床旁交互可视等服务。病区独立设有“智能屋”,拿取医用材料人脸识别,自动梳理存货、进行补货。
西院区一如既往高效率运行
在东院区平稳有序运行的同时,通大附院西院区一如既往依然保持着高效率、高质量运行。目前,西院区开放70个病区,开放床位数2280张,每日在院患者2440人左右,平均住院日5.9天。与东院区有所不同,通大附院西院区设立五大中心实体化运行,包括胸痛救治中心、创伤救治中心、卒中救治中心、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指导中心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确保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在发挥心脏大血管疾病诊疗中心、眼科、普外科等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升级打造新赛道,如脊柱侧弯诊疗中心、肿瘤治疗中心等,形成特色化专病诊疗中心,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水平。
“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用‘竞’的意识,‘争’的拼劲,努力打造比肩沪上的通城名医,让百姓舒心、安心、放心地在家门口就诊。”在通大附院东院区运行百日的前一天,施炜走进通大附院融媒体中心,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市民分享了通大附院“一院两区”的运行情况,近50分钟的直播吸引了4万多人次“围观”。
记者 冯启榕
精彩推荐
徐惠民同志任中共南通市委书记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
“世界第一井” 水上大挪移 这是长江航运史上最大规 ...
我国首次从韩国进口罐箱LNG
中国第一所新型戏剧学校伶工学社昨迎建社百年纪念
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在通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