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网新闻中心

海门锡祥村连续两年登上央视

秋风起,收获忙。眼下正值秋葵成熟采摘时节,海门区悦来镇锡祥村的500余亩秋葵田喜获丰收,今年基地首次通过建在田间的冷库,确保秋葵保持新鲜状态。8月25日,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以《从田间到枢纽 冷库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为题报道了合作社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工作相关情况。这不是锡祥村秋葵第一次上央视。去年7月,央视就对合作社参与搭建农副产品“直通车”,助力乡村振兴进行了相关报道。

位于锡祥村的华冠果蔬专业合作社拥有海门最大的秋葵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500亩,亩产4000斤,亩均收益8000元。如今,海门秋葵已经成功登陆叮咚买菜、盒马鲜生等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喜迎丰收 秋葵田海绿波涌

昨天上午6点,记者走进华冠果蔬专业合作社,只见一片片秋葵田如同绿色的海洋,高大的秋葵植株挺拔而立,枝头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它们或低垂着头,羞涩地藏于翠绿的叶片之下;或高昂着颈,骄傲地展示着饱满的果荚。

来自贵州的梁洪兵头戴斗笠、脸裹纱巾,熟练地采摘着秋葵果。秋葵每年6月开始成熟,采收期超过4个月。每年6月初,梁洪兵都会和40多名云南和贵州老乡来到这里采秋葵,梁洪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农场包吃包住,采摘秋葵按1斤1元的工钱给付,且日结日清,高产期每人每天能摘五六百斤,到收获结束,每人能有5万元左右的收入。

“秋葵果必须长到一定‘火候’口感才最好,成熟期每天都在产果,每天都要采摘,当天不采的话,第二天就不符合标准了。”华冠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振春介绍,为了保证秋葵的新鲜度,他们夜里12点就开始采摘,而且秋葵叶身有茸毛,容易刺伤手和引起皮肤过敏,对采摘技术要求严格。“别看他们赚得多,但都是技术钱和辛苦钱。”

今年46岁的郭振春是安徽人,早年一直在上海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彼时悦来镇正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努力打造海门“东部粮仓”。经过多方考察,郭振春把基地搬到了锡祥村。2021年,郭振春与锡祥村合作社签署合作协议,将1000亩土地合理划分为多个区域,并建成了海门面积最大的秋葵种植基地,同时,合作社还发展有机蔬菜产业,精心选育适合本地土壤气候的优质蔬菜品种,主要以西蓝花、有机花菜、小青菜(上海青)为主。随着合作社的入驻,锡祥村成了有名的“秋葵村”。

内供外销 绿色蔬菜闯市场

靠农业走出乡村振兴路,关键点在于打通销路。“我们在北京的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苏州的南环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都有固定摊位,此外盒马鲜生也是我们的固定客户,因此秋葵根本不愁卖。”郭振春的秋葵因何能“走南闯北”?带着疑问,记者来到合作社加工基地。

“我们合作社全部使用有机肥,灌溉水源是自然水,种出来的秋葵绿色安全、营养价值高,在市场上很畅销。”正在指挥村民将秋葵装车外运的郭振春说,今年他的秋葵还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真金不怕火炼,我们的秋葵入库前后都要进行农产品质量检测,进入市场还要再检测一次,因此好品质是我的取胜之道。”

做好“外销”的同时,郭振春不忘做好“内供”。2021年,锡祥村与海门区海润集团旗下的海聚食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结对,进入农产品集采平台。每天早上,郭振春都会根据前一天的订单,组织工人采收蔬菜,然后经过质检、简单加工、净菜、分包等环节,再通过冷链配送到全区近180家学校、企事业单位食堂。

“国有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搭建起了农副产品“直通车”,推动各方实现互利共赢。锡祥村党总支书记袁允华介绍,农户有产出、市场有需求的农副产品产销链条打通后,村集体收入每年可增长10多万元。而郭振春的合作社帮助周边农户一起销售蔬菜,每年实现销售额超1000万元。

带动致富 乡村振兴路宽广

秋葵销量的上升,给存储带来了一定压力。为了长远发展,郭振春去年投资了400万元建起了3800多立方米的冷冻库,并购买了加工设备、保鲜运输设施,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蔬菜产业链。

“秋葵是一种不耐储存的蔬菜,田间采收后,要立即送进冷库预降温4小时,粗加工全过程也都在冷库完成,确保秋葵出库进冷链车的温度一直恒定在3摄氏度左右。”郭振春介绍,早上6点,秋葵采收完会先进行分拣,8点进入冷库,下午2点出库后冷链车配送到全国各地,从田间到餐桌不用24小时。

生鲜难鲜、未卖先损。往年这个时候郭振春都要准备好与时间赛跑:大量秋葵扎堆上市,田里的秋葵刚收获就要立马销售出去,不然时间一长就难以出售,如今的“田间冰箱”帮他抢占了“鲜”机。

郭振春自己致富的同时,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收益,今年68岁的龚雨英是锡祥村35组村民,她常年在基地打工,每年都有近万元的收入,她高兴地告诉记者:“我在基地干活,既不耽误家务又可以补贴家用,幸福感满满。”目前,该基地蔬菜种植已辐射带动周边100多名农户务工就业,将发展的“菜篮子”变成了群众的“钱袋子”,开辟出了乡村发展一片新天地。

对于未来发展,郭振春有自己的打算,他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深化与锡祥村的合作,坚持有机种植,树立蔬菜品牌,进驻电商平台,通过网络、媒体、镇政府平台、大型超市等拓宽销售渠道。同时,融合二三产业,打造研学基地、蔬菜采摘园等特色体验项目。

记者 袁晓婕 黄天玲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