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与南通蓝印花布的一段情缘——在最初的地方找到归宿
“荷叶田田”“蒲公英飞”“东方既白”……走进读库南通基地,十几款花色各异的蓝印花布门帘在书架前随风摇曳。9月中旬,读库老六(创始人张立宪)发文《跋山涉水之后,各自回到家中》,讲了这批南通蓝印花布的“历险记”。
2012年,老六在南通将拆迁停业的蓝希工艺品印染有限公司的一批布买回北京,让公司得以用货款遣散员工。同年7月,北京遭遇大雨,读库的一个库房被冲毁,几十箱蓝印花布被淹,又被抢救出来。2020年,读库库房搬迁到南通,这批花布又来到最初的地方,有了当下发生的故事。
起名上架 佛系开售
“给每款花布取名字,我们花了心思,有书名,有白描,还有想象。”小六(读库员工)之一、在南通库房负责“花布回家”的刘美玲说,他们本来想请在北京的《读库》编辑来取名,但后来觉得南通的小六们与这批花布“同在屋檐下”,更具直观感受,索性都由南通团队自行发挥。
小六中为花布取名的主力是仓管员汉嘉,他家在杭州,之前在南京先锋书店工作,慕名读库就近来到南通,在采访现场,他饶有兴致地让我们对应名字猜花布门帘款式。
“深蓝色的布面像沉静幽深的水面,细碎的白色纹样像偶然泛起的波澜。在这款门帘前站定,想起的是黄灿然的那首诗《静水深流》。”汉嘉给这款门帘取名为“静水流深”,他觉得“流深”比“深流”更加寂静,像幽深的高原的湖,一切都是水面之下。
名字取好后,就是定价开卖。读库开售这批花布原本就是秉着“惜物”的理念,并没有做多深的行情调研,现在看起来,售价远低于市价。
“原本我们以为麻材质比棉材质便宜,所以定价低,上线就销售一空。”刘美玲后来得知,麻材质的印染技术高于棉材质,更不易得,所以应该价更高。但她却乐于将此当作花絮说给到访的读者听。
在采访现场,同行的一名记者提醒,这批蓝印花布桌布还是双面印染,价格也应该高于单面印染的花布。刘美玲佛系地笑言,这个知识点也是头一次听说。
因库存有限,最主要的也是老六和小六们怕麻烦,这批蓝印花布开售没有选择淘宝、微店等主流电商平台,而是在读库以往卖绝版书、瑕疵书的“拼团团”上,读者们更为熟悉。他们在平台上名唤南通小六,定位为南通,现有成员2万多名,跟团记录5000多条,“非主流”平台上,花布成品也卖得不错。
花布回家 各有故事
“工资回收团,看到了好多同事下单。”蓝印花布购买链接发出后,不少小六也加入了“剁手”行列,把在库房日夜守候的花布拿回家朝夕相处。刘美玲介绍,上架不到一个月时间,上千件的门帘、桌布等花布成品已销售2/3,不少花色款式已售罄,购买力主要集中在读者群体。
一名身在四川的读者深夜下单,表示自己泪涟涟:“上世纪80年代以前,外公外婆就是开染房的,童年记忆就是热气腾腾的大染缸和美丽的印花老蓝布。如今已过50岁,离开故乡30多年,老染房和亲人却早已不在。”他借这批蓝印花布睹物思人。
还有广西的读者买了门帘,但不忍它沾染尘土、油烟,打算装裱起来挂上墙;有身在国外的老读者细致地问了打包盒尺寸,因为需要进集运仓,让“这抹蓝”漂洋过海;南通本地的一家企业下单了7件桌布,认为这是文化味道与南通意象最兼而有之的公司礼品……
还有不少人不光买,还要为卖家操心。有本地读者积极地向大家普及花布知识,认为南通蓝印花布传承得不错,老六可以联合相关学校,“薅”美术老师作设计;有读者线上喊话陈晓卿,认为他可以直接团购一批送“代言”的拉面店和凉面店;更有读者操心起关停的花布厂老手艺人的去向,老六和小六们都耐心地给予回复。
在一条条的线上购买记录背后,大多数人都乐于分享自己的动机,冲着读库、冲着蓝印花布或冲着南通的都有,带来的结果可想而知,这批花布各自“回到家中”。此外,读库库房还有将近两万米的蓝印花布布匹,老六在公众号寄语,希望它们明年也可以走出库房,找到它们的归宿。
一路走来 情愫渐生
2012年北京雨灾过后,泡水的几十箱蓝印花布在北京郊区进行晾晒。“这些花布太美了,感觉读库收藏了整个江南。”参与善后工作的布艺专家、设计师盖宏睿告诉老六。
读库库房来南通3年了,从这批花布开始,和南通的情愫越来越深。
在2020年6月6日,读库南通基地启用。当日,这批花布就曾露过面,是为到场嘉宾准备的蓝印花布礼包。读库公众号配文“这批布和读库共患难,时隔八年又回归南通”。后来,这批蓝印花布礼包陪读库走过了大大小小的分享活动。
今年5月份,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家吃大家”活动在南通读库基地开展。五湖四海的读者汇聚而来,带来天南地北的食物进行分享,当时每张桌上铺着的就是一张张蓝印花布桌布。
现场排队最长的摊位为“东皋孟家蟹包”,来自如皋的摊主孟平生、孟如芳是一对兄妹,他们继承并发扬了家族的传统手艺,制作的蟹黄包蟹油鲜美,满口流香。在这场活动中现身的南通美食还有冷蒸,它色泽青碧,入口糯韧,读者们都跃跃欲试。
在最后的美食评奖阶段,有块奖牌很有意思,名为“张謇为它不当官奖”。南通先贤张謇弃官从商,缔造了早期南通城,是城市精神的代表人物。“有蓝印花布,有本地美食,更重要的是有张謇。”一名本地读者认为,读库在某种意义上也更“南通”了。
在蓝印花布之外,有一批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的11443枚剪纸,当年也被老六收入囊中,天可怜见,躲过了那场雨灾。如今,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已成历史陈迹,读库的小伙伴们又依照当年它们出口日本时的包装文案,印制了一批封套,把每一枚剪纸装配好,依依不舍地与这些宝贝作别,让它们跟随书籍订单去往读者家中。
最近的联系发生在今年,南通的公交部门在读库南通基地开设了公交站,有3路公交车经过。“长江南北、本地外地的读者来去都更方便了些。”老家安徽,已经在南通定居的刘美玲说。
记者司占伟
精彩推荐
徐惠民同志任中共南通市委书记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
“世界第一井” 水上大挪移 这是长江航运史上最大规 ...
我国首次从韩国进口罐箱LNG
中国第一所新型戏剧学校伶工学社昨迎建社百年纪念
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在通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