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网新闻中心

探寻丰收背后的耕地保护密码 让中国碗装上更多南通粮

初冬时节,江海大地希望的田野上,新的丰收正在孕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农业生产离不开耕地,作为“三农”之本,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南通是农业大市,耕地资源紧缺。近年来,南通市守牢耕地红线、改善耕地质量,做好耕地质量保护“文章”,为全市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南通粮”。
  摸清家底
  加强调查监测为耕地“把脉”

  10月28日,随着最后一锹土壤样本采集完成,作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县,海安市完成了这次土壤普查外业调查与采样工作。
  为高标准高质量有序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工作,海安市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各方参与”的要求,制定实施方案,规范组织实施。根据国家下发海安市采样点任务,结合海安实际,在常年蔬菜基地进行加密布点,最终确定表层样采样点666个。

位于如皋的江苏省基本农田质量监测点

在外业调查采样过程中,针对海安水田样点近90%,水稻收获期集中在10月20日之后的实际情况,采取先集中精力调查摸底、后突击采集土壤样品的方法。9月27日,海安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外业调查与采样培训暨工作推进会后,各区镇(街道)发动镇、村干部、技术人员,联合采样队,放弃国庆假期,全面完成了703个表层样、剖面样点位的调查摸底,填报了土壤利用信息采集表、施肥情况调查表,为外业调查采样工作全面铺开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大家都带着强烈的责任感确保每一份采样准确无误。”海安市耕保站站长谢瑞斌介绍说,在调查采样过程中,土壤普查工作人员严守质量标准,从田间地头带回了一份份过得硬的“土壤答卷”。“每年都有农技人员来‘测配施肥’,今年国家要为我家的地做全面体检,真是太幸运了。”曲塘镇胡庄村8组种植大户吕宝宏兴奋地说。
  据统计,海安共出动调查采样人员300余人次,完成了666个表层、37个剖面样点,协助完成2个土壤生物多样性样点调查采样任务,共采集土壤样品4041个。
  谢瑞斌告诉记者,海安还创新采样方式。根据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外业调查采样技术规范要求,考虑海安历年采样方式,自创三个“梅花”叠加或双“S”10个以上混样点的采样方法,保证相关数据与往年数据的可比性。
  近年来,南通市强化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不断提高预警预报能力。按规范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特定区域耕地质量调查、耕地质量特定指标调查和新增耕地质量调查,动态掌握全市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建立耕地质量、土壤墒情、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点424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代表不同土壤类型、种植制度和质量水平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我们将通过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查明查清我市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化肥减量增效
  耕地“吃上”营养餐

  “今年水稻生产遭受中期高温、台风,后期低温、寒潮等诸多不利天气影响,我们坚持防在灾害前面,农场500亩水稻再次获得丰收,品质也好于往年。”如皋市丛埼家庭农场负责人丛小林脸上满是笑容。2020年以来,依托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农场的稻麦生产全面应用缓混配方肥轻简施肥技术。“今年着重加强与省市农业部门协作,示范新技术5项,其中机插缓混轻简施肥技术表现较好,每亩节约成本100元以上。”

如皋市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示范方

如皋市耕保站站长苏建平告诉记者,水稻机插缓混轻简施肥新技术,是以“专用缓混肥”为核心,结合机插侧深施肥技术、水分精确灌溉和穗肥精确诊断,达到水稻“轻简施肥、精准供肥”,实现水稻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生产。与传统施肥方式相比,运用轻简施肥技术的机插水稻施氮量减少约20%,节省施肥用工3至4次,减氮增产效果显著。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粮食的“粮食”。
  近年来,随着粳稻米需求量刚性增长和价格高涨,农民种植效益提高,加上国家加大优质稻谷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的支撑,我国粳稻尤其是优质粳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在江淮地区,常规粳稻生产高产栽培技术通常要求分次施肥,将传统一次施肥改为“一基四追”,即基肥、2次分蘖肥、促花肥和保花肥。小麦一生亦需要进行基肥、苗肥和拔节肥等3次施肥。随着稻麦生产规模经营的快速稳定发展,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得到快速普及,但施肥的问题凸显:一是氮肥施用量偏大,长江流域稻区尤为突出;二是施肥次数多,劳动强度大;三是施肥方式落后,以人工撒施肥为主,施肥效果差,稻田氮肥、钾肥损失严重。
  为解决这些问题,如皋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省市科研院所等专家教授的指导下,通过多年多点的试验研究和示范应用,将不同释放速率的缓控释肥进行科学混合组配,可以使混配肥料养分释放规律与优质高产稻麦二次吸肥高峰同步。
  据了解,南通市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化肥使用总量持续下降。建立13个部省级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突出水稻侧深施肥、玉米小麦种肥同播、缓控释肥、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装备集成示范应用。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积极推动“粪污”变“粪肥”,构建了具有南通特色的绿色种养循环长效机制。十年来,全市化肥使用量削减了14.7%,主要农作物化肥施用强度居全省第四。
  修建配套设施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渠畅通……在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如东县苴镇街道)蔡桥村,目之所及,到处是成方成片的高标准农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的黑土地”,对促进粮食高产、稳产、增产具有重要意义。如东县持续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8.35万亩,其中今年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面积12.88万亩。
  与传统农田相比,高标准农田更注重提质、增效、节本。通过田地调形、把“小田”改为“大田”,修建排灌设施、土地平整、生产便道等现代农田配套设施,使农田耕作、播种、灌溉、施肥、收割等更加方便快捷。经历了夏季罕见高温,如东县包场村种粮大户徐兵对今年新建的高标准农田赞不绝口。与以往分散的小田相比,土地平整后,大田集中连片,配套的水利工程设施确保了农田旱能灌、涝能排。
  如东县土肥站站长石佑华告诉记者,从2023年开始,如东将对早期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实施提档升级。借助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建设、耕地轮作试点、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等部、省项目的实施,重点宣传、培训、推广犁耕深翻、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配方施肥、绿肥种植、粮豆轮作等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确保全县稻麦等主要农作物有机肥施用面积55万亩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0%以上,建成4个省级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肥、菜结合经济绿肥蚕豆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粮豆轮作面积4万亩左右。在沿海垦区重点开展耐盐水稻示范种植等盐土综合改良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南通市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十年来,全市累计投入100多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44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比达到76.5%。尤其是“十三五”以来,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310多万亩,平田整土地近50万亩,新增可耕作面积4万多亩,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提高,为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
  聚焦“一块田、三类地”,即高标准农田、设施蔬菜地、盐碱地、补充耕地等,开展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建设。以农业绿色发展为导向,培沃土、护净土、治脏土,提升耕地内在质量。十年来,全市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均有大幅提高,土壤肥力整体处于“较丰”水平。
  本网记者 卢兆欣 本报通讯员 李世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