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网新闻中心

我市“长江大保护·船家福”摄影展在宁展出引发关注 而今迈向新生活 且听这曲渔家傲

朱美兰与多年前自己的照片。 记者徐培钦

7日下午,以“践行长江保护法 共谱时代新华章”为主题的创作座谈会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举行。座谈会聚焦我市在南京举办的“长江大保护·船家福”摄影展,与会者围绕这次摄影展80幅作品进行研讨,针对长江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大主题,就如何以摄影等艺术形式助力长江生态保护,各相关单位如何进一步共同帮助退捕渔民上岸后走向新生活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大主题:摄影展反映长江保护与沧桑巨变

“长江大保护·船家福”摄影展4月30日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开幕,5月8日闭幕。展览以80多幅具有人性温度的作品,展示长江生态修复的历史变迁,用光影谱写一曲新时代南通市崇川区天生港镇街道职业渔民走向新生活的“渔家傲”。去年的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通,在崇川长江段表示,这里是长江最壮阔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很幸福。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2020年1月1日以来,长江南通段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崇川区委、区政府多措并举,170多条长江渔船全部退捕,让与江为伴数十年的400多名渔民成功转型上岸。今年,南通市委、市政府确定建立沿江沿海景观带建设,这一项工程将成为“十四五”我市最重要的生态和民生工程,随着这个工程的建设,长江崇川段也必将给摄影师和文艺工作者提供更多更美的创作素材。今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施行,标志着从“开发长江”到“保护长江”的历史性转变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小切口:摄影人20多年关注渔民生存状态

在长江“十年禁渔”措施正式实施后,长江生产性捕捞成为历史。这样一项重要决策,对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不过同时也影响着曾经以捕捞为主业的“江上渔者”。

作为本次展览照片的主要创作者,摄影家王俊荣虽然从事的是文联组织工作,却有着独特的新闻敏感性。他很早就将镜头对准渔民,从普通渔民的生活变化,艺术性地展现出长江生态修复的历史变迁,记录从“开发长江”到“保护长江”的历史性转变过程中留下了的诸多精彩瞬间。“保护长江,建设长江经济带,说到底都是为了人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我觉得好的摄影纪实作品不一定需要特别宏大的场面,拍摄这组照片的初衷也是想通过一个小切口表达长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渔民们正是长江历史性转折的参与者、见证者和承担者,记录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变迁,可以反映时代的发展。”王俊荣表示,这些摄影作品的拍摄时间跨度达20多年,将关注点浓缩到天生港镇街道的一群职业渔民身上,用镜头为渔民们的日常记录下了影像。

摄影展上的作品,从最早期在1996年8月1日拍摄的抗洪抢险场景,到前些年的渔船下长江景观,再到随着禁渔时间的迫近,渔民们拆渔船、拍留念照以及追逐着他们未来的新生活等画面,涵盖了一个行业从兴盛到按下暂停键的全过程,以渔民的生产生活作为缩影,展示了南通在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江生态保护中的担当。

好政策:上岸渔民生活幸福投身生态建设

“1981年,我嫁给了以打鱼为生的倪小红,由于后来他视力退化,开船有风险,我就主动当起‘船老大’,靠着外出打鱼,一家人也算过着不错的小日子。”朱美兰现在是天生港镇街道通燧社区旗袍队队长。2014年夏天,作为第一批退捕渔民,朱美兰对着陪伴了自己和家人30余年的渔船,有太多不舍。

在大哭一场后,她亲自将那艘载满青春与记忆的渔船驶向如皋造船厂进行拆解。不久后,街道范围内的渔民全部上岸,出江捕鱼的生活成了历史。朱美兰和上岸的渔娘姐妹们在通燧社区的帮助下组建了“上岸渔娘旗袍队”,秀出渔娘们的上岸新生活。此外,朱美兰还参加了社区组织退捕渔民成立的护江志愿服务队,主动加入巡江护江,拾捡江边的垃圾、保护江岸环境。

天生港镇辖区范围内拥有长江、运河岸线12.6公里,各类河道63条。今年,天生港镇街道党工委启动实施“红帆引航‘船’家福”党建项目,充分发挥上岸渔民党员的先锋引领作用。通过成立红帆渔民党小组、红帆领航先锋队、船民志愿队伍,发挥上岸渔民中党员及热心生态保护的党员群众的先锋带头作用,并辐射至辖区群众,引导他们共同加入生态“船”家福建设,构建“党建引领、家园共建、环境共治、幸福共享”的多元化治理体系。

记者徐培钦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