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网新闻中心

如东推行高标准农田+农业规模经营

金秋时节,种粮大县如东百里沃野,稻浪翻滚,一片丰收景象。

“前天刚刚测产,过去的沟心田单产不足400公斤,平整后亩产达到690公斤,得益于如东县土肥站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工程的同时,把化肥减量增效新技术送到田头。”种植316亩水稻的如东县丰利镇九和村张军家庭农场场主张军兴奋地告诉记者:“仅此一项,今年增收12万元。”

从2016年到今年,如东投入17.06亿元,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63万亩,新增耕地6328亩,通过植入现代科技,亩均单产比原来增加50公斤,累计增产稻谷35866.32吨,助农增收9325万多元。

整合出耕地六千多亩

丰产田取代“望天收”

走进如东农村,高标准农田保护区内的废沟塘不见了,映入眼帘的是“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格局。

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如东每年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立“政府主导、部门主管、镇村主建”项目建管体制和推进机制,将工程建设、农田整治、占补平衡、土地流转、人居环境、项目农业、村级增收等作为项目建设目标,以每亩不低于2500元的投入标准建设。推行业主+专业监管+群众质量监督员“三位一体”质量监管机制,实现工程质量监管全天候、全时段、全覆盖,将惠民实事做实。

“我们村曾经是经济薄弱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时,迁坟、平埂、填塘,把一块块‘望天收’的田变成一马平川的田块,新增耕地395亩,流转给家庭农场,每年增加村营收入40万元。”九和村党总支书记徐海军说。

向集约化要耕地,如东整治废沟塘新增耕地6328亩,全部由村对外公开发包,年增加村集体收入632.8万元。

农业经营规模化

“地难种”一朝化解

“过去,这里是垦区,田中间坟墓又多,没人愿意种;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后,变成集中连片、无坟田后,种田大户争着来承包,我第一年就拿了4150亩,接着在邻村流转了2350亩,一块田上百亩,适合机械化种田。”栟茶镇江安村钱涌家庭农场主王钱勇说:“是县农业农村局的‘新耕保’把我变成如东第一种田大户。”

种田不如进厂打工,一段时期,岔河镇新坝村的农田没人来种。格田一成方,道路一通,高标准农田成了香饽饽。项目没结束,就被当地种田大户提前预订拿走。新店镇种田大户蒋永国来得早,也只“抢”了850亩。

据介绍,5年来全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区63万亩高标准农田和新增耕地6328亩,八成被种田大户流转下来。

深耕提高土壤地力

化肥减量提升种田效益

“我今年做了个对比试验,这块地侧深施肥,每亩用了40公斤缓释肥,单产达到750公斤,东边这片是人工施肥,每亩50公斤缓释肥,单产只有710公斤……”岔河镇永洋家庭农场主告诉记者:“县农业农村局推广的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有效降低肥料流失,节肥10%-30%,比起传统施肥方式来,不仅增产又增收,还节本。”

“我种的这些田,过去是盐碱地,县土肥站技术员来到田头传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帮助我在每年夏收夏种和秋收秋种,耕地深度从10厘米调整到25厘米,粉碎的秸秆埋进土里腐烂成为有机肥,板结的土壤疏松了。更重要的是耕作层深了,水稻、小麦根系长得就长了,不容易倒伏,所以,高产稳产。”说起深耕提高土壤地力带来的效益,王钱勇如数家珍。

“今年我种的水稻单产800公斤,小麦单产550公斤。”种植6500亩的王钱勇说:“用好深翻技术,加上科学施肥,规模化种粮才有高产量高效益。”

“水稻不施化肥,全部吃沼液。”栟茶镇杨堡村9组种田大户朱林走上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有机种植之路。“我家距离镇粪污处置中心不远,在土肥站指导下拉回沼液下田,每亩施了3.5吨,稻谷长势喜人。”他告诉记者,下半年又流转了400亩地,扩大有机种植面积,做大有机麦稻“蛋糕”。

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深耕、秸秆还田、侧深施肥,沼液取代化肥,如东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新技术,加出增产又增收。据测产,今年全县636328亩高标准农田种植的水稻单产达到692公斤,化肥减量一项,就能节约农本1000多万元。

通讯员 高建国 本报记者 杨新明


分享按钮